儿时的记忆 抹不掉的乡愁
更新时间:2017-06-05 点击次数:1183次
千丝万缕,只因拥有妖娆身姿,随风摇曳;
百年传承,面食文化,在等待中滋生;
惊叹与美誉结合,一代又一代;
一把挂面,一种回忆,一种思念,一种幸福;
儿时记忆是伴着手工面的。屋后一家夫妻俩是做手工面的,每天早上,男人几声闷咳,便将我从睡梦中唤醒,看表,差不多已是五点,他们开始做面,我也便开始了早读,印象中除了阴天下雨,几乎每天我都是如此被唤醒。
虽说村里做手工挂面的很多,但我对其味道并未有太多的印象。母亲只是说很贵,要多少多少斤麦子换,也只有是在走亲戚时换上一些,物质品种匮乏的年代,在我们村外,手工挂面自是大家眼中的好东西,看望病人、孕妇、老人,或家有孩子的,都会让人捎上几包,手工挂面已成为村里人走亲串友必不可少的礼物。有时母亲也会为我们多换上几把(很少的几次),但肯定是宽的,也就是匠人说的挂面头,据说这个要便宜一些。
那时农村人很少外出打工的,忙时去地,闲时便在家做起手工面,房前屋外,挂起挂面,随风摇曳,也甚是好看。或早或晚,在村口总会碰到几个骑着自行车,两边各搭一个木头箱子的,这便是出去卖面的,近的在附近村子走街串巷,远的要到邯郸,儿时印象中的大城市,一天打个来回,批给小贩。当时村里有个叫连仲的常在邯郸卖面,价格较高,销量也是可观,自然便是大家眼里的能人。
董村的挂面由来已久,但具体追溯到何时,谁都说不太清楚,有人含糊表明两百年前的明清,我们厂也编有”纤云弄巧,葛娥吃面”的故事,但都是宣传的噱头,说是传说都有些牵强。老人们能津津而谈,可寻的,也只是五六十年代的生产队上的挂面坊。
做挂面的确给村民创收不少,十年前,便有了“不紧不慢,一月一万”的说法,原来只是农闲才做的挂面,也有人主要生产了(夏天也要停的,基本上麦收到立秋)。
了解更多产品资讯,欢迎访问公司的淘宝店铺:http://c.b1wt.com/h.SPavP8?cv=jTKsZv1918x&sm=cab941
- 上一篇:蔬菜面能帮您做些什么
- 下一篇:手工挂面厂家带您了解挂面原材料